《找間老式咖啡店》:喝咖啡、吃早餐與被照顧

推開鑲嵌玻璃的木門,入座後挪動有點沉的實木軟墊椅靠近桌子,沒多久,店員遞上一杯水與濕毛巾(紙巾)……這是臺灣某一個世代的共同記憶,日本殖民過後留下的痕跡。
臺北這個每日一變的快速城市裡,仍有幾間隨著老闆一同老去的咖啡店。
老咖啡店負責煮咖啡的店員們(老闆),年紀至少五十歲起跳,步調不急不徐,雖談不上快速俐落,卻令人感到穩當平靜,甚至一人包辦吧臺內外場,「不過分殷勤、又不至於失禮」將每個客人都視為老客人般,讓初次進入這個空間的人,不覺窘迫;每個單身(或者異鄉人)住處附近,都該有這樣一間店。
店內裝潢多是臺、日、歐三種風格的混搭,可以看到水果月曆掛在日式矮吧臺旁,貼了歐式壁紙的牆上,吧臺正上方則是大紅色新年吉祥掛飾(經歷好多個新年......)曾經斑駁卻硬刷了好多層油漆的吧臺與牆板,是店家維持體面的裝潢。
自從不用打卡上班以後,常在睡得很飽(或很差)的早晨,找一間有著「老」老闆的老咖啡店,享受那超級不豐盛的美式早餐:碳水化合物(烤土司)+蛋白質(火腿或煎蛋)+燙口的黑咖啡,這是甚感輕鬆的早餐組合(生理與心理上皆是),特別餓時,還有特製三明治可點。
除了入座時遞上的溼紙巾、墊了張紙巾的招待小零食、附餐咖啡旁的牙籤......包括那份簡單的早餐亦然(早上空腹喝咖啡礙胃),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小動作,皆出自貼心,使我有「被照顧」的感覺,至於咖啡喝起來是否帶有花香果香或是堅果味,都已經不重要,因為這裡的確沒有淺焙的精品咖啡。
店內其他客人大多也單獨前往,帶了份報紙,慢慢消磨早晨時光,沒人滑手機,少人喧嘩;那「拉皮老宅搭配型男潮女」而成的文創店,是否能提供同樣的氣氛與情懷呢?
文化不就是這些 還活生生存在的日常嗎?
#南施 #喜蕾 #虹橋 #蜂大 #南美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