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芛湯》:一碗苦甜參半、爽滑濃郁的台中鄉情
麻芛(ㄨㄟˇ)湯(台語唸作ㄇㄨㄚˊ ㄧˋ ㄊㄣ)由黃麻嫩葉、地瓜與吻仔魚組合而成。
黃麻 主要產於臺灣中部,枝葉的纖維可用作製作麻繩,先人取其嫩葉,經由搓揉洗去苦澀,產生了黏液後,加入地瓜與吻仔魚一起大火快煮成湯。
怎麼吃?
從冰箱裡取出預先冰涼的麻芛湯,直接澆在熱飯(或米苔目)上,嘩拉嘩啦爬個兩三口不須太多咀嚼就吃完了一碗,專治酷暑時節的食慾不振,這是阿公的吃法。
怎麼煮?
回中部探訪親戚,見到桌上一鍋熟悉的綠湯,雖是飽腹狀態,仍喝了兩大碗,然後就被送了麻芛湯料理包了(一包搓洗好的麻葉加上一條地瓜與一包吻仔魚)。回台北後,照著長輩的指示:
1、先將地瓜煮熟。
2、維持大火放入已搓洗好的麻葉與吻仔魚。
3、煮一下下隨即關火以免過熟變黃。
苦甜參半的滋味
這碗從曾祖母、奶奶到媽媽都會煮的麻芛湯,喝下一口會感受到微微的苦,再吃一口甜甜的地瓜混和著吻仔魚的鹹鮮,在嘴裡交織成苦甜參半的滋味,非常特殊的口感與味道,是我自小的食憶味蕾之一。
手裡端著每喝一口點滴在心,不論苦的、甜的、鹹的、冷的、熱的 ,食物也因此擁有了多層次的風味,像極了過日子。
綠綠稠稠的一鍋湯,味道既是清爽,口感卻又粘滑...這複雜難以想像的滋味,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,就像有些情懷只得自個兒沈浸。
三色相映的麻芛湯(湖貓 攝) |
等待被搓洗的黃麻嫩葉(湖貓 攝) |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