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烹飪初心2》:酸、甜、苦、辣、鹹、鮮...如何搭配各種不同味道的食材?
味覺感知
味覺感知是主觀的,飲食經歷、文化...乃至居住地理位置、生活習慣...等,沒有人完全相同。
然而,這些都會影響著我們的味覺,簡單來說:同樣一盤炒鱔魚,你覺得台北人的口味跟臺南人口味會一樣嗎?
所以說味覺感知是主觀的,一道菜餚鹹、甜、苦、辣的程度與否,也跟廚師的味覺感知息息相關。
能夠帶著開放的心態去嘗試不同於自身飲食經歷、文化、地理位置、生活習慣以外的飲食,甚至去理解......絕對有助養成更客觀多元的味覺感知。
好吃的食物,不會只有一種味道,就連我們認為的「糖」,也會因為種類不同而有不同的甜味,層次越豐富的食物若能搭配的好,就是錦上添花,否則便是提油救火。
簡單來說,你一定聽過「鹹甜」「苦甜」「鹹鮮」「鮮甜」....等等這些用來形容好吃食物的味道,你是否好奇,為什麼酸不能跟苦一起?又甜又鮮到底是什麼味道?
鮮味來源:容易被忽略的味道「鮮味」~味精的發明
除了酸甜苦辣鹹以外,「鮮味」也是很重要的一環,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人發明了味精,不管煮什麼料理,只要加上一點,好像什麼味道都「回來」了,食材本身的味道也變得更突出了,這究竟是什麼原因?
姑且先不論「味精」是否傷身,我們知道的,它是一種鈉鹽,在某些天然食材中(例如:海帶)就有這種物質,日本人將它提煉出來,是一種人工提煉的化合物,受到日本影響,使用味精烹調的習慣就這麼深植人心了,尤其是老一輩的廚房主事者與街邊小吃,更是不手軟的使用(當然也有成本考量的因素在內),有許多歷經三代的老店接手到年輕一輩,為了呼應健康意識的提升,必須得在不影響味道的前提下,尋找添加味精以外的替代方式,著實也掀起了一波傳統飲食的改革浪潮呢。
如何利用天然食材本身的鮮味
訣竅是:鮮上要加鮮!
我們一但知道了鮮味對於食物的重要性,便可從我們熟知的食材下手,例如:香菇的鮮加上雞肉的甜,一起煮便是好喝的香菇雞湯。又或是利用腐皮、冬筍的鮮、加上火腿的鹹,便可燉出一鍋濃鮮香的江浙名菜「醃篤鮮」,說到這,就不得不提名菜「佛跳牆」,他便是集合了多種海鮮乾貨,超過四種以上的氨基酸,激盪出最高鮮味於一鍋。
其實就是「互相提點、助攻」的概念
不知道怎麼煮?將兩種蛋白質湊在一起,永遠不會太差。
只要搞清楚誰是主誰是客,就會是神助攻。
豆皮+火腿--->醃篤鮮
香菇+雞肉--->香菇雞湯
魷魚+螺肉--->魷魚螺肉蒜
鹹魚+豬肉--->鹹魚蒸肉餅
培根+牛肉--->拿坡里肉醬
了解各種食材特有的風味,乃至各種食材使用不同烹調方式會有的變化,都有助於我們掌握食材的搭配。
以下舉幾個鮮鹹甜苦的妙搭配:
1. 咖啡粉+砂糖+檸檬片--->苦甜酸
2. 港式香菜皮蛋鍋--->鮮+鮮(微苦)
3. 起司奶蓋茶飲--->鹹甜苦
4. 鹹檸七喜--->鹹甜苦
5. 北歐肉丸搭甜莓果醬--->鹹甜
說到這裡,你是不是也有理想搭配了呢?
Have Fun!!
延伸閱讀 :《烹飪初心1》:什麼是「爆香」?為什麼熱炒要先「爆香」?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