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紅白小湯圓》:冬至的氤氤熱氣與祝福
燒著大柴的灶上有一鍋滾燙的熱水,
一旁用扁擔壓著的粗胚布袋裡,有正在滴水的水磨糯米汁。
那是阿嬤清晨天還沒亮提著鐵桶與糯米,去附近唯一擁有石磨的人家磨出來的白色汁液,那勘比牛奶還白的白色,是糯米與水混合後的顏色。接著將之倒進微黃的粗胚棉布裡(通常是兩層),綁緊袋口,放上板凳,上面再壓根扁擔,並將扁擔兩頭綁上粗麻繩以固定住袋子,之後就放著任他從袋中濾滴出多餘的水,通常需要幾個小時。
湯圓是當天一大早現做現煮的,做好後還得先祭祖,男人們出力抬糯米糰,女人們出工張羅廚務大小事,得先煮粿粹…再與放在竹篩上的其他瀝乾水分的糯米糰一起,使勁地搓揉成光滑不易斷裂的柔軟米糰後,阿嬤才吆喝全家大小圍在竹篩前:要開始搓湯圓囉!
當時小小的我,總被要求在旁邊看著這些過程,都說了女孩子家得學著點了,心有不甘地用小眼睛看著大人們忙進忙出,卻不被允許插手, 當時無法理解大人們為什麼要把自己弄得這麼忙,而且規矩還這麼多……
就這樣年復一年地觀察著,那一桶白色汁液如何被揉成了糰、製成了湯圓,這些經歷就像血液一樣留在身體裡,直到長大以後,才被賦予意義。
耳邊傳來駝背的阿祖和強壯的阿嬤不斷地說著:「呷完冬至圓,擱大一歲囉!」
長大後,沒有了大灶,也沒有了石磨,一切似乎變得更快速更方便了,隨時隨地都找得到賣湯圓的店,就連賣場到了冬至,現場請客人吃湯圓的活動也是時常碰得到的, 冬至要「吃湯圓」,還不簡單吶! 曾幾何時「冬至要吃湯圓」變成了一句口號。
為什麼要吃湯圓?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地搞這些?
那差別從來不會是味道上的差別,那是心理上的差別。
少了許多儀式,曾經再好吃的東西都覺得走味了,多了一些製作過程的講究,再簡單不過的東西,也會變得如此美味,原來這是真的,我現在懂了。
透由傳統的禮俗去傳達對晚輩的期許與關愛,讓生性不擅表達的亞洲人家庭成員可以連結在一起。
而那些老式的關心與愛,依然用著間接迂迴的方式呈現,對比上孩童的不耐煩,與今日如口號一般卻不知其所以然的「吃湯圓」,文化漸漸地離開了我們。
「呷完冬至圓,擱大一歲囉!」
![]() |
圓滾滾的可愛湯圓小湯圓作法↓ |
留言
張貼留言